近日,百洋醫藥集團牽頭,包括武田制藥、西安楊森、羅氏、輝瑞、飛利浦、默沙東、安斯泰來、杰特貝林、三生制藥等29家全球知名的主流醫藥工業企業聯合宣布,啟動“千億處方藥零售平臺”。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眾多藥企聯手站位處方藥零售平臺的原因,一方面從“醫改”啟動以來,“醫藥分開”是重中之重,破除醫院對藥品的壟斷,處方外流空間有望超千億元;另一方面,藥品“高溢價”時代即將過去,慢慢失去院內市場的藥品需要銷售平臺,尋找銷售增長點。
處方外流大勢所趨
處方外流顧名思義醫院允許患者持有處方,到院外買藥,即將醫院藥房承擔的藥品供給,流轉至零售藥店、基層醫療機構等院外市場,實現醫、藥分離。
自2000年開始,國務院醫改辦出臺的《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首次指出,醫藥應“分開核算、分別管理、統一上交、合理返還”。此后十幾年里,“破除以藥養醫機制”被反復提及,控制藥占比、零加成、處方共享等政策層層遞進。2017年以來,醫保控費、公立醫院藥品零加成、藥占比限制等政策成為處方外流的重要推動力。
興業研究分析師屈昳表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深和“三醫聯動”醫改推進,醫藥分開逐漸落地,處方外流成為大勢所趨。處方外流的主要目的是限制醫院對藥品的壟斷,形成藥價市場化競爭機制,打擊藥品帶金銷售弊病,破除以藥養醫模式,提升醫療服務的核心價值。
屈昳說,過去公立醫院通過藥品加成補償收入,藥品收入占比超過30%,是醫院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據統計,2018年我國三大終端藥品銷售額為17131億元,其中公立醫院藥品銷售高達11546億元,占比達到67.4%,占比持續下降;零售藥店及基層醫療機構藥品銷售額分別為3919億元和1671億元,僅分別占比22.9%和9.7%,公立醫院是藥品銷售的核心渠道。另從處方藥市場看,2017年城市實體藥店用藥中約有48%的藥品為處方藥(不含雙跨),據此測算,公立醫院占據了處方藥約80%的市場份額。
“但醫院對藥品的壟斷不利于藥價市場化,消耗了大量醫保資源。”屈昳認為,本輪醫改的重要任務就是進行醫保控費,促進醫藥分開,破除以藥養醫。在這一政策目標下,藥品零加成、控制藥占比、帶量采購等重磅政策陸續出臺,斬斷醫院與藥品之間的利益關系,推動醫藥分家,促進處方外流。理論上醫院門診藥房多數藥品都是處方外流對象,即使考慮到部分藥品無法流出(如注射劑等),業內預測近年處方外流空間也有望超千億元。
的確,醫院價值回歸帶來院外處方藥銷售市場。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20年我國處方藥市場總規模可達18900億元,醫院處方流出量約占總體處方量的1/5左右,我國處方外流市場規模將接近4000億元,而其中處方藥零售市場的銷量將超過1500億元。
政策推動落地加速
近日,山西省藥監局發布《關于在藥品零售企業開展電子處方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被認為是山西省處方外流放開的前奏。而在這之前,北京、福建、海南、廣東、甘肅、廣西、四川、遼寧等地已宣布放開處方藥。
“帶量采購推廣也將加速處方外流。”屈昳表示,雖然藥品零差價、控制藥占比等政策推行促進醫藥分家,但由于以藥養醫模式存在,醫院仍然通過“二次議價”的方式獲取藥品利益,導致處方外流難以落地。帶量采購模式推行后,通過對藥品招采模式的變革,消除藥品營銷的利益輸送,擠壓仿制藥利潤,從而消除“二次議價”空間。新的招采體系下,藥品營銷傳統的代理商、醫藥代表模式遭受重創,處方藥進院價格將大幅下降。除了大量的藥企品種流標外,部分藥企在綜合考慮政策、成本、收益的基礎上,也可能選擇主動棄標。流標及棄標處方藥品種轉向拓展院外市場,這將顯著加速處方外流。
另外,禁止藥房托管也將促進處方外流。2018年11月,衛健委、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發《關于加快藥學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堅持公立醫院藥房的公益性,公立醫院不得承包、出租藥房,不得向營利性企業托管藥房”,從國家層面叫停藥房托管。藥房托管被禁止意味著醫院將直面藥品零加成的壓力,作為成本部門的醫院藥房將逐步社會化,也將顯著促進處方外流。
在此背景下,眾多知名藥企也將視線投向零售藥店,輝瑞、默沙東、羅氏等跨國藥企都加大了零售藥店的市場投入,默沙東甚至成立了專門的零售藥店開發團隊。
事實上,不少工業企業在慢病的治療藥物上,擁有多個品規,它們不僅要和其他企業競爭這一個席位,在內部也要挑選合適的品種進入醫院。同時,“落選”的品種將流向醫院附近的DTP藥店。
主流藥企“結盟”跑步進場
日前,在2019年中國醫藥零售行業大會上,中國醫藥商業協會支持、百洋醫藥集團牽頭,29家全球知名的主流醫藥工業企業共同啟動“千億處方藥零售平臺”。平臺意在發揮藥企處方藥品類供應能力與高效協同能力,提升全地域、全品類處方藥的患者可及性與終端藥事服務,搶占零售市場增量。
對此,業內人士透露,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 醫保控費、一致性評價、兩票制、4+7帶量采購等一系列醫改新政密集出臺,給行業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一方面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藥品由醫院的收入項變為成本項,公立醫院經營藥品動力下降。另一方面帶量采購等招采政策出臺后,藥企品種進院的利潤空間大幅下降,需要尋求新的院外市場以量補價。
大部分跨國藥企在中國的增長主要是創新藥和原研藥,一系列政策變化拉大了原研藥和仿制藥的價差。武田制藥大中華區副總裁婁渝認為,“慢慢失去醫院市場的藥品品牌需要有創新經營策略,零售渠道很可能會成為原研藥產品繼續保留產品價值的方式之一。兩證合一、簡化流程,醫保定點資質放開,醫保統籌試點放開,處方外流都將長期利好零售市場的銷售增長。”
西安楊森渠道與商務管理部高級總監樊杰表示,“傳統醫療渠道模式下,面臨著醫院進藥難、醫生開藥難、患者買藥難等三大難點,而在政策扶持和國家鼓勵下,由于定點藥店購藥可報銷,門店多且更容易觸達患者,零售渠道擁有巨大的優勢,可以通過創新增值服務,助力患者全病程管理。”
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百洋醫藥集團董事長付鋼表示,面對政策和市場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藥企獲取優質渠道和營銷資源迫在眉睫。“無論是零售藥店還是醫藥工業企業,都應該放眼全行業,建立好醫院、藥店、藥企可持續的協同關系,建立專業分工是提升行業效率和水平的必由之路。”
付鋼表示,“不能適應新時代市場規則、不能與醫院建立穩定連接的零售企業只能在市場紅海中掙扎。百洋是一個商業化的平臺,深入研究鏈接各方醫療機構、零售企業和工業企業,幫助藥企先進的醫藥產品和醫療技術通過優秀的零售渠道進入應用場景。”
以大處方外流管理平臺已經完整上線,多年醫藥行業背景讓客戶感覺得心應手,單體藥店管理系統,及連鎖藥店管理系統能大幅降低店鋪運營管理成本。以大整體解決方案能有效幫助醫藥企業跟上這一重大趨勢并提高企業現代化程度。